叶坚华首先介绍了中国从古至今铃铛的用途与中外铃铛文化发展轨迹的异同(详情可点击往期文章查看→《展期分享|铃铛中的文化》),随后又细细讲述了各个展柜中各式铃铛的工艺、用途与来历。
进博会上收获的两枚铃铛,一枚是来自白俄罗斯国家馆的非卖品,叶坚华先生多年来收藏与研究铃铛的经历打动了同为收藏爱好者的场馆负责人,对方将这枚铃铛赠与叶坚华,希望将它陈列在博物馆中,传播白俄罗斯的文化。
另一枚铃铛出自凤翔泥塑艺术家胡新民之手,不上釉、自然风干,蕴含传统的泥塑元素,既充分体现了西北地区自然淳朴的文化特色,也是对陕西非遗文化的一种宣传。
新京女子学校课间铃是日本侵华见证者。“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军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长春被定为伪“满洲国”首都,并更名为“新京”,成为伪“满洲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日本侵略者不仅要通过军事手段征服中国,更设立多所学校妄图通过教育钳制国人思想。这所“新京女子学校”即是其中之一。该铃铛背面刻有“满洲新京女子学校纪念”,放置在校园各个教室内,用于提醒上下课、集合学生等用途。
圣保罗大教堂钟铃则是为了纪念2018年11月举行的圣保罗大教堂内的大钟修缮仪式而特意制作的。用纯天然环保的英格兰木材,经过镗床加工,以及精细又独特的手工雕琢装饰而成。
1878年,伦敦手工艺品纪念协会赠送了4款最新的教堂大钟给圣保罗大教堂,成为了现今悬挂于该教堂内的 12 款大钟中的成员。这项慷慨的义举来自于该协会的成员:Baroness Georgina Burdett - Coutts。
2018年,伦敦手工艺品纪念协会正着手联合其他一些英国优秀的手工艺师组织,通过提供一系列的手工配件,来支持圣保罗大教堂对于修缮 12 款教堂大钟的倡议。铃铛的作者Patricia Spero和Gabor Lacko都是在全英国享有盛名的专业手工艺师,就职于伦敦手工艺品纪念协会,有自己独特与卓越的雕琢装饰风格。这款限量版铃铛的专属编号是2号。独一无二的作者标记,传承着自14世纪以来的伦敦木质手工艺者们的优秀传统。
…………
【更多铃铛故事,请点击查看往期文章】
《展期分享 | 叶坚华的收藏日记》
Vol. 01 Vol. 02 Vol. 03
收藏家叶坚华通过讲述一枚枚铃铛背后的故事,把中外民俗、历史兴衰、制造业发展联系在一起,铃铛的故事就是人类文化史中一部浓缩的“百科全书”,在国内铃铛收藏仍属小众爱好的当下,它更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是铃铛在中国独特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