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诗 歌 鉴 赏 之炼句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内容思想情感观点态度表里回顾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语言炼字/炼句语言风格为了什么知类型近年来,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中对具体诗句的考查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类型?分别是什么?请尝试归类总结。含意类/句意理解类/思想情感、观点态度艺术手法类学习目标:1、掌握内容类、手法类炼句题的答题方法和策略;2、在强化练习的过程中熟练运用方法解答炼句类试题。懂策略:内容类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④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懂策略:内容类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①第二句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归纳:内容类炼句:把握句意、情感、观点、态度懂策略:手法类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懂策略:手法类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①比喻,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以动衬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总结:手法类炼句:赏析艺术手法修辞、描写、抒情方式会运用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会运用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含意: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评价: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会运用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抒情方式方面]。(6分)会运用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抒情方式方面]。(6分)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直抒胸臆],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赏析炼句3步骤步骤一理解意蕴,即写了什么步骤二多角度赏析,即如何写,效果是什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既是赏句的前提,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结构(构思)特点句子倒装——错位的美;句子对仗——整齐的美适当省略——韵味悠长;长于炼字——凝练的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首句作用中间句作用尾句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前启后总结全诗/卒章显志/深化或升华主题/表现情感/以景结情/以景衬情/含蓄隽永步骤三把握情感,即为什么写这是炼句题最终的落脚点。1.解释语句2.指出语句特点及效果(语言、手法、结构等)3.情感或观点答题模式注意:根据具体题型的不同和本题分值的大小,酌情进行省略。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衬托,“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手法)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作用)表达了作者游山时舒适、惬意的心情。(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译文:夕阳从层峦叠嶂之处落下,追寻超然物外的生活,去游玩,去找寻。长满兰花的小路,处处飘香,香薰幽珮;长着槐树的小院洒满落日斑驳的疏影。山谷幽静、空旷,犹觉得风声格外之响,月色分外之明。全部送走官场束缚的劳累苦痛,只剩下向往大自然的高洁之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①比喻,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表现手法)生动贴切;(作用)②动中见静,(表现手法)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作用)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作用)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译文: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解释语句)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手法、作用、情感)(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多白发。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叫人感到多么的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自主练习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自主练习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然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自主练习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自主练习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敬 请 指 导 !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