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SC to close

虫食:从历史到未来,到2050年人类的主要食物将是昆虫

虫食:从历史到未来

无论如何,昆虫都已经被贴上了“未来食物”的标签,成为一种可能性、一种文化倾向和一种商业机会。

“吃虫子绝对是古老传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昆虫学教授基尼·德弗里亚特这句话一点没错。对所有热爱美食的民族来说,虫子绝不是什么禁忌,而是来自大自然的营养美味的馈赠。

在中国古代,虫子更是绝对能登上大雅之堂的“高端食品”。《周礼·天官·醢人》提到,周天子祭天时献上的熟食就包括“蚳醢”,它是用蚁卵制作的。宋代陆游还专门为此做了一番考证,发现当时在中国西南地区还留存着这种吃法。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虫子被视为一种“勇敢”?昆虫又是怎样和“未来食物”扯上关系的?

古老的传统

在旅游节目《荒野求生》里,“贝爷”一开始吃虫子,就引起观众惊呼,好像这是件特别了不起的壮举。其实,原本我们不是那么“少见多怪”的物种,哪怕是现在见到昆虫食物就跳到桌子上的西方人,曾经也是吃虫“达人”。在古希腊,吃虫子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留存的文献中。他告诫读者,吃虫子一定要讲究时节,在对的时候吃对的虫子。比如,要吃蝉的幼虫,不能等它们发育出翅膀破茧而出,而是要在它们刚刚变肥的时候吃掉。再比如,等到交配季节之后,一定要找雌虫“下嘴”,因为这个时候虫子身体里充满白色的虫卵,最是美味。和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希腊作家老普林尼记录的古罗马吃法就没有那么“原汁原味”了。古罗马人讲究先用红酒喂养甲壳虫的幼虫,之后再品风味。

德弗里亚特猜测,最早人类是通过观察动物的进食习惯,发现哪些昆虫可吃,哪些昆虫不可吃。美国西进运动时代,人们曾发现内华达州印第安人保留了可能源自人类早期的独特吃虫风俗。在那里,部落男性打猎的目标是蟋蟀。他们挖掘壕沟,把稻草放在壕沟中,驱赶蟋蟀进入壕沟并引燃稻草。然后,部落女性搜集焚烧后的虫子,带回去把它们作为制作面包的配料。

如今,在很多地方,昆虫仍是餐桌上的主角之一。在墨西哥,大弄蝶的幼虫被放在龙舌兰酒中腌渍入味;在泰国,蜻蜓被放在椰奶中烹熟;在南非,玉米面粥里可能会出现昆虫的身影;在日本,糖和酱油是制造水蝇菜肴的配料;在中国,更是有形形色色的昆虫美食。那么,为什么吃虫子如今会让很多人感到害怕、厌恶和恐惧呢?昆虫的身形天生就让人难以接受吗——那为什么人们还会吃身体结构类似的小龙虾呢?学者们猜测,这或许跟农耕文明的兴起有关,因为虫子在农业社会被视为“庄稼破坏者”,让身处农耕文化的人产生反感。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大多数西方人也不再能欣赏源自古希腊和罗马的吃虫文化。不过,即便可能与农耕文化格格不入,目前世界上仍有20亿人把昆虫当作食物。

展开全文

效率更高的饮食方式

在现代社会,不少人开始反思通过“大鱼大肉”追求动物蛋白的饮食习惯,把目光投向效率更高的饮食方式,比如进食昆虫。联合国粮农组织2018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不少国家的民众在寻求更多蛋白质的过程中,不得不食用大量的昆虫。这些昆虫为他们提供了关键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包括蛋白质、钙、铁、锌和维生素B等。

在刚果,每年春天的雨季之后,人们会把白蚁搜集起来,通过油炸或烘焙的方式食用。根据学者的统计,当地一些部落膳食结构中64%的蛋白质来自这些白蚁。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一数字为30%。在赞比亚,当地人生存所需摄入热量有40%来自昆虫。

昆虫转化蛋白质的效率的确很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营养学家克罗格通过测算发现,在一个西方人常见的汉堡包中,大概18%是蛋白质,18%是脂肪;而在做熟的蚱蜢中,却包含了60%的蛋白质和6%的脂肪。同时,昆虫中含有的脂肪酸是不饱和的,就像鱼类一样,相对更加健康。从成本来看,养昆虫比养牛要节约得多,45公斤饲料能转换成4.5公斤牛肉,而同样的饲料能出产20公斤蚱蜢。在当代语境中,昆虫作为食物还有更大优点,那就是环保。昆虫学家德弗里亚特就提出,大规模地饲养牛羊,会破坏地面植被,而昆虫的生长就没有类似问题。另外,在传统畜牧业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杀虫剂来保持动物肉类的质量,而大规模食用昆虫,就没有这种危害环境的风险。

如今,当发展中国家逐步摆脱贫困后,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使昆虫利用程度降低。一旦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吃虫子”便会慢慢变得另类,而那些没有办法把虫子替代成牛羊肉的社会群体受到的冲击将是最大的。因此,当科学家告诉我们某种饮食方式更加健康和有效率时,更为重要的是思考这种过程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我们应当如何面对。

转变人类饮食结构?

无论如何,昆虫都已经被贴上了“未来食物”的标签,成为一种可能性、一种文化倾向和一种商业机会。2016年,美国食品公司EXO公司进行A轮融资,一举获得560万美元资本,让市场备感惊讶。这家公司主营的产品就是由蟋蟀制成的蛋白棒。这家公司的两名创始人都是健身爱好者,平时经常食用有益于增肌的蛋白粉。当他们意识到昆虫具有高蛋白、高营养的特点时,就看到了用它们制作蛋白粉的商机。他们最初的产品是简单地把蟋蟀冻干磨碎,然后加入味道。后来,这家公司为了制作口味更佳独特的蛋白粉,邀请米其林大厨进行改良,并实现批量生产。

类似案例还有很多。不少高档餐厅专门开发了昆虫菜肴,比如爬满蚂蚁的活虾;小饭馆也紧随其后,比如美国一些地方的饭馆推出了油炸昆虫。昆虫所具有的高蛋白、低热量等特点,的确可以满足当代社会重视营养配搭的饮食新理念,但吃虫子并不是今天发明的饮食方式,昆虫也更不是凭空出现的某种食物。此外,昆虫真的是能够整体转变人类饮食结构的选择吗?尽管昆虫能够更有效率地提供营养,但是否能够均衡提供人类所需,仍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才能证明。现阶段看,吃虫子这件事本身更多代表了重要的饮食历史、现实的物质需要和鲜明的商业概念。至于昆虫能不能成为“未来食物”,现在下结论似乎还太早。

来源:2018年12月12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5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