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足迹 ●
建筑明器是古代人随葬于墓中的建筑模型,供灵魂栖息。汉代人“事死如事生”,他们认为,生是短暂的、死是永恒的,生与死只是一种转换,一种场所的变化。在这种丧葬观的影响下,汉代厚葬之风盛行。
两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发达,建筑业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及战争等原因,汉代建筑已毁灭殆尽。值得庆幸的是,在河南境内的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各式各样的汉代建筑明器,有人们居住的房屋、院落,储存粮食的仓廪(lǐn),登高望远的楼阁,游玩休憩的水榭,表演乐舞百戏的戏楼,舂(chōng)米磨面加工粮食的作坊,饲养家畜的羊舍、猪圈以及满足人们其他生活需要的厕所、水井等应有尽有。这些建筑明器虽不及实体建筑那样雄伟壮观,但也代表着我国古代的建筑水平和匠师们的聪明才智。它们为我们展现了汉代建筑“勾心斗角”、“复道行空”,结构多样的真实画卷和汉代庄园坞堡环绕、六畜兴旺、粮食满仓的生活情景 。
● 阅古识今 ●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有“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勾心斗角,各抱地势”的诗句,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斗拱”的功能之美和造型之美。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西周时期已见雏形。到了汉代,斗拱的形制已十分丰富。您看,这座汉代七层连阁陶楼各层檐下均设斗拱。使用斗拱承托屋檐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特别是东汉,斗拱已相当普遍。
那么,究竟什么是斗拱?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它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斗拱(枓拱、枓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建筑构件,常用于柱头、额枋(fāng)檐间、梁枋结合处,起到承重连接作用。横向或纵向用于承托横梁的弓形短木称为“拱”;位于“拱”与“拱”之间,承托连接各层“拱”的方形构件叫做“斗”,“斗拱”的名称也由此而来。一组斗拱是由若干个斗和拱组合而成的。斗上置拱,拱上置斗,层层上叠,变化无穷。在清工部的《工程做法》中足足用了13卷篇幅列举了30多种斗拱形式,可见斗拱的千变万化。斗拱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功能更具多重性。下面我们就来细数一下斗拱的功劳吧。
承重、连接、加固木构建筑是斗拱的基本功能。此外,斗拱的应用增加了屋檐的出檐深度,不仅可以防雨、遮阳,并且增加了建筑飞扬轩昂的气势。斗拱还有抗震的功效,犹如在梁、柱之间增设了弹簧层,可以有效的抵御地震波带来的冲击。所以,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建筑,包括多层的楼阁和高耸的塔,经历多次强烈地震仍能巍然屹立。
斗拱除了具有上述所说的实用功能外,它的纵横交错、韵律井然,使其还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装饰功能,也因此成为了等级制度的象征和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特别是明、清时期,斗拱专用于殿式建筑,层数越多,等级越高。
今天,斗拱已然成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它不仅为民族所用,并且为世界所用。当然,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斗拱的设计者和创造者,以及千千万万的文化遗产的缔造者。透过它们,我们似乎看到了古代匠师付出的那份艰辛、那份坚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这不正是当下我们都在倡导并为之追求的工匠精神吗?
● 脑洞时间 ●
屋顶犹如人的发型和帽冠,因此在中国,屋顶也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汉代屋顶形式变化多样,如:悬山、庑殿、囤顶、歇山、攒尖,甚至还出现了重檐屋顶。您知道这座七层连阁陶楼的屋顶形式叫什么名称吗?
上期问题:四神云气图壁画共有四种颜色:红、白、青、黑,其中黑、白两色在中国古代壁画中非常少见,猜一猜它们是用什么矿物质调配出来的?
点击进入:博物馆里的成语典故之“有容乃大”第三课:妙手在心
答案:白色为白云母,黑色为辰砂加等量的孔雀石混合构成,红色为朱砂 ,绿色为孔雀石。
敬请关注下一课:博物馆里的成语典故之
“盛世荣华”
我知道你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