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观看比赛的“退钱哥”何胜感慨道,中国队不仅输掉了比赛,更是输掉了梦想。这个曾经的幻想终究破灭。对于国际足联来说,扩军至48支参赛队,已经是极大的让步,但即便如此,中国队仍未能从中受益。显然,这样的水平即便是再扩大参赛队伍,也无济于事,难道下次要扩展到190支队伍才能满足?
时光荏苒,中国队距上次进军世界杯已近30年。曾经,世界杯名额稀缺,出线机会微乎其微,而如今,名额的增加却没有让中国队更接近世界杯,反而变得更加遥不可及。过去二十年里,从国家队到各级青年队,中国足球已多次尝试冲击世界大赛,累计足足22次。从17、18岁的年轻球员身上,我们一度看到希望,大家普遍认为中国足球的未来一定光明。然而,随着这些球员逐渐成长,许多人成为了过眼云烟,剩下的不过是未曾兑现的潜力。
目前,国足的整体实力不断下滑,甚至有人声称这是中国足球历史上最弱的队伍。虽然这话令人不悦,但不得不承认,现实的确如此。尽管如此,依然有一部分铁杆球迷认为,教练才是失败的主因。伊万·科维奇的执教成绩单不容乐观,仅取得3胜2平8负的成绩,胜率甚至低于一些曾经被批评过的前任教练,实在难看。然而,客观来说,伊万还是给予了许多年轻球员机会,例如18岁的王钰栋和刘诚宇都在他执教期间完成了国家队首秀。
球场上的年轻球员表现虽然充满冲劲,像王钰栋在比赛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敢于拿球、敢于突破,甚至差点就破门得分,但这依旧无法掩盖整体水平的不足。伊万自己也曾表示愿意为球队的失败负责。根据合同规定,若未能晋级附加赛,足协有权与他解约,而这一切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伊万的下课并非完全是他自己的错,而是因为他已经从这份工作中赚得足够多,心态早已变得消极,或许他早已期待被解雇,摆脱这个困境。而足协在教练选拔方面同样存在问题,聘请伊万时的仓促决定,甚至让人觉得缺乏深思熟虑。即便是里皮这样的世界级名帅,也未能扭转中国足球的颓势,反而险些影响了自己的声誉。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即使教练再如何优秀,临场指挥再如何高超,也无法改变中国足球的命运。整个体系的问题才是根本所在,没有强大的支持和足够的资源,单凭一位教练的努力也是杯水车薪。
与中国足球的尴尬相比,乌兹别克斯坦这样的国家虽然资源和关注度远不及中国,但他们却提前锁定了世界杯名额,这不禁让人深思。也许他们的经验教训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而不是仅仅探讨自己为何失败。毕竟,研究对手的成功或许比只分析自己为何失败更加有价值。
再来看中国队的18强赛表现,9场比赛中仅赢得2场,输了7场,进了6个球却丢了20个球,净胜球排名倒数第一。这些冷冰冰的数据直接反映了中国队在亚洲足球中的水平。尤其是进攻端,长久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锋无力”问题,依旧无解。许多球员习惯于在中超这种相对封闭的“舒适圈”内比赛,导致他们在比赛的阅读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以及高强度对抗中的处理球能力,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尽管有呼声要求提高联赛质量,鼓励年轻球员走出国门,去更高水平的联赛磨砺自己,但这并非短时间内能实现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很多民间的足球活动和“苏超”赛事,虽然吸引了不少热情,但毕竟是业余性质,无法取代职业足球在培养球员方面的核心作用。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情感宣泄和短期的娱乐方式。
随着伊万的离任,中国足球面临新教练的选拔问题。接下来的时间,足协如何重建国家队,如何为接下来的亚洲杯做好准备,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提升中国足球的竞争力,已成当务之急。随着国际足联排名跌至94位,创下近9年来的新低,如何避免在抽签中再被分到“死亡之组”,这些都需要尽快解决。此外,各级青年队的规划同样至关重要。要培养一代有竞争力的球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几代足球人的共同努力。
未来,国足还有一场18强赛对阵巴林队,这场比赛虽然已经无法影响出线结果,但对球员和球迷来说,这场比赛仍然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世界杯的梦想再一次破灭,对这批球员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许反而为他们提供了重新审视自我、重新起步的机会。只不过,经过如此漫长的等待和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人们不禁要问,下一次,中国足球的崛起究竟何时才能实现?我们能否在未来迎来一个全新的国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