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画像,约1611年
John Taylor (Public Domain)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一位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演员,他的作品巅峰期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末至詹姆士一世时期初。他创作了38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还有3首长叙事诗,被称为埃文河畔的游吟诗人(Bard of Avon)。他的戏剧通常使用无韵诗和抑扬格五音步写成,在当时风靡至极,后来一直持续在全球上演。其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和《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悲剧《哈姆雷特》(Hamlet)和《麦克白》(Macbeth),历史剧《亨利五世》(Henry V),悲喜剧《暴风雨》(The Tempest)等。他大概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在数个世纪里名声只增不减。莎士比亚同时期的剧作家本·琼森(Ben Jonson)评价他为“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
早年经历和婚姻
如今,莎士比亚的生活大部分以不可考。作为一个平民,他的生活并没有受到贵族或者其他社会名流那样的关注。即使他出名后,比起他的个人生活,当时的观众仍然更关注他的作品,并且直到他去世数十年后才有人为他立传。因此,他个人生活的大部分细节都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仅仅留下了一个模糊的框架,告诉我们他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过,我们还可以用当时的其他社会信息来填补这个框架——埃文河畔的游吟诗人生活泛黄的纸张上,缴税、支付、诉讼和遗嘱那些繁复的记录中。从这些记录中,研究者能够追寻莎士比亚的踪迹,拼凑出他一生的故事。此外,其他剧作家的评论也补充了许多信息。比如罗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1558-1592)和本·琼森(1572-1637)偶尔会在他们的作品、对话和文学批评中提及莎士比亚。凭借这些细小的碎片,加上研究者们对于莎士比亚作品和他所生活的时代仔细的分析,我们才有可能稍微全面的认识这位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没有证据表明莎士比亚是被迫奉子成婚。
毫无争议的是,莎士比亚出生于埃文河畔的英格兰斯沃里克郡斯特拉福德镇(Stratford-upon-Avon),这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商业小镇,居民1400人(间接引用自Bevington, xlviii)。莎士比亚的父亲,约翰·莎士比亚(约1531-1601)是一个成功的手套和皮革制品制造商,他在1552年前某个时候搬到斯特拉福德。他母亲玛丽·阿登(Mary Arden,约1537-1608)是一个富绅的女儿,阿登家在附近的斯奈特菲尔德(Snitterfield)向莎士比亚家出租土地。约翰在阿登家的土地上长大,很可能小时候就认识玛丽了。他们的婚姻极大地提升了约翰的社会地位,让他能去争取斯特拉福德地方官员的岗位,他当过高级市政官,甚至执行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市长)。随着他的事业蓬勃发展,约翰有了数套房产,其中位于亨利街(Henley Street)的一套被普遍认为是威廉的出生地。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6日在斯特拉福德受洗,他是约翰和玛丽·莎士比亚八个孩子中的第三个(也是未夭折的孩子中最大的)。他的出生日期未被记录,不过通常被认为是4月23日。
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福德镇,莎士比亚的出生地
John (CC BY)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莎士比亚上过语法学校,大概是1571年7岁时入学,上的很可能是斯特拉福德的国王新学校(King's New School)。在这座一间教室的校舍,他很可能围绕着拉丁语学习了非常严密的课程。标准文本是威廉·李利(William Lyly,诗人约翰·李利John Lyly的祖父)所编写的拉丁语语法(Grammatica Latina),但是莎士比亚同样阅读了《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还有古罗马文学,比如普劳图斯(Plautus)和奥维德(Ovid)的诗歌,这两位诗人都对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1577年,由于未知的原因,莎士比亚家陷入了窘境——约翰·莎士比亚不再出席城镇议会,抵押了他妻子的财产,并且卷入了无证出售羊毛制品的案件中。在这段经济困难时期(尽管不一定是因为经济原因),莎士比亚留在了斯特拉福德没有去上大学。反之,他结婚了。一个在1582年11月27日签发的神父证书记录了威廉·莎士比亚和安妮·“惠提列”(Anne 'Whately')的婚姻。然而,这是一处错印,第二天发行的担保人保证金将她的名字更正为安妮·哈撒韦(Anne Hathaway)。
数个世纪以来,莎士比亚的婚姻都疑云重重。这对新人年龄差相当大——安妮26岁而威廉只有18岁,这让一些学者认为莎士比亚是由于意外让安妮怀孕,于是被哈撒韦家族逼迫结婚的。安妮在婚后仅六个月就生了孩子,这一点确实与推断相符,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莎士比亚是被迫奉子成婚。与之相反,一些学者认为是莎士比亚追求的她——此时他的家庭仍处在经济困难状态,与富裕的哈撒韦家族结婚能提升他的地位。无论如何,1583年5月26日,这对夫妻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Susanna)。1585年2月2日他们的一对双胞胎哈姆内特(Hamnet)和朱迪思(Judith)在斯特拉福德受洗。
可能为安妮·哈撒韦画像
Nathaniel Curzon (Public Domain)
失去踪迹和重现伦敦
自1585年双胞胎受洗后,莎士比亚完全从历史记录中消失了,直到1592年才重新出现,此时他第一次作为一名伦敦的新人演员和剧作家被提及。这中间,他21到28岁的7年,他所有的生活和活动都不得而知。自然,莎士比亚这段“失去踪迹”时期的行踪引起了广泛讨论,并且产生了几个理论,有些推测带生了神话色彩。尼古拉斯·罗(Nicholas Rowe)是第一本莎士比亚传记的作者。他断言,莎士比亚是偷猎鹿被一个当地的地方法官发现而被迫离开斯特拉福德。另一项传统表明,他可能是离开斯特拉福德去做乡村校长了,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文笔很好。也有人认为他是去低地国家当兵了,或者是在斯特拉福德的肉铺当学徒。十七世纪作家约翰·奥布里(John Aubrey)支持最后一种观点,并且讲了一个趣闻,“当他(莎士比亚)杀牛时,他会高格调地完成,并且发表演讲。”(间接引自Bevington,48页)。
对于这“失踪的7年”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莎士比亚迁居到了伦敦并且踏入了戏剧界。他也许是在旅行演出的剧团经过斯特拉福德时加入了他们,一路来到伦敦;也许他带着在剧院谋生的想法去了伦敦。在18世纪,学者埃德蒙·马隆(Edmond Malone)提出了一个无证据支撑的观点,说莎士比亚在剧院的第一份工作是题词人员的助手(同上)。不管这是不是真的,学者大卫·贝文顿(David Bevington)都赞同在剧院等级制度中“年轻人需要从底层做起”,并补充道“莎士比亚后来的工作肯定和舞台装置的技术类工作有紧密的关系”(同上)。无论他在进入剧院初期做了什么工作,他很快就在演员和编剧两个领域都站稳脚跟,并且他肯定在16世纪90年代初期写了他最早的戏剧。在1952年,他的名声大到让戏剧家罗伯特·格林不得不注意到了他。在他死后才发表的作品《格林一便士的智慧》( Greene's Groatsworth of Wit)中,即将离世的格林带着嘲讽提到了莎士比亚:
比如说有一只新出现的乌鸦,用我们的羽毛装点漂亮,用他“藏在演员外表下的老虎一样的心”,就以为自己也能写出像我们中最好的人一样的华丽语句,在他样样通的心里,那就是国内最震撼的场景了。
在这段充满嘲讽的攻击中,格林直接地提到了莎士比亚,并且指控这名年轻的戏剧作家在做代替写手。“藏在演员外表下的老虎一样的心”是由《亨利六世3》(3 Henry VI)的台词中改写而来,原文是“哦藏在女人外表下的老虎一样的心”(1.4.137)。这意味着,不仅仅莎士比亚出名到引起了格林的注意,他的戏剧也已经知名到受到这个形式的引用。
早期作品
漫步在历史的篇章中,当莎士比亚遭到格林的嫉妒时,他已经完成了他最初的几部戏剧作品。普遍认为《亨利六世》的三部分、《错误的喜剧》(The Comedy of Errors)、《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甚至还有一部分《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都是在1588年至1592年伦敦的剧院由于瘟疫关闭之间这段时间写的。在这段时间,年轻的莎士比亚受到了托马斯·基德(Thomas Kyd,1558-1594)和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两位剧作家的作品影响,当时他们的戏剧风靡伦敦。在莎士比亚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他们影响的痕迹。基德推广了“复仇悲剧”这一体裁,莎士比亚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进行效仿,在《哈姆雷特》中已炉火纯青。马洛则用无韵诗进行创作,这是一种常用于抑扬格五音步中的不押韵的诗歌体裁,后来莎士比亚成为了这种体裁的最具代表性人物。部分学者认为,莎士比亚和马洛认识彼此,并且可能有过合作,至少互相看过对方的手稿。在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中,他很可能与其他剧作家进行合作,普遍认为乔治·皮尔(George Peele,1556-1596)与他共同创作了《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在《亨利六世》系列中也有其他剧作家参与创作,普遍推测为马洛或托马斯·纳什(Thomas Nashe,1567-1601)。
威廉·莎士比亚
Unknown Artist (Public Domain)
在1592年,瘟疫爆发横扫了伦敦,剧院被迫关门。莎士比亚失去了工作,转而开始写叙事诗,希望能获得一位贵族的资助。1953年,他发表了《维纳斯和阿多尼斯》(Venus and Adonis),这是一首用抑扬格五音步写的1194行的叙事长诗。这首诗是献给18岁的贵族,第三任南安普顿伯爵亨利·赖奥思利(Henry Wriothesley,1573-1624)。作为回报,这位贵族提供了资助。莎士比亚的第二首叙事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Rape of Lucrece),同样献给南安普顿伯爵。1954年6月剧院重新开启时,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了宫内大臣剧团(Lord Chamberlain's Men)的部分拥有者,这是一个以伯比奇家族为中心的剧团。詹姆斯·伯比奇(James Burbage)是伦敦东北剧院的拥有者,他的儿子理查德(Richard)是剧团的核心演员。接下来,理查德·伯比奇将会在大多数莎士比亚戏剧中饰演主角,这让他成为当时最出名的悲剧演员。威尔·肯普(Will Kemp)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另一名主要演员,他主要表演喜剧角色。在1599年离开剧团前,肯普表演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许多丑角,并且原创了标志性角色约翰·福斯塔夫爵士(Sir John Falstaff)。
删除广告
广告
职业中期和环球剧场
莎士比亚对人物深刻的塑造和对语言精妙的应用让这些熟悉的故事变成了全新的体验。
在剧场重新营业后的数年中,莎士比亚继续增强他的功力,为宫内大臣剧团写了几部戏剧,包括《维洛那二绅士》(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爱的徒劳》(Love Labour's Lost),《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理查三世》( The Tragedy of Richard III)和《仲夏夜之梦》。这些故事大部分都并非莎士比亚原创而是在已有的故事上进行的改编,这符合当时的习惯。比如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取材于亚瑟·布鲁克(Arthur Brooke)的诗歌,并且从奥维德(Ovid)的《变形记》(Metamorphosis)中获得灵感。而像《理查三世》这样的历史剧则主要来来源于霍林斯赫德的编年史(Holinshed's Chronicles)等文本的记载。莎士比亚对人物的深刻塑造和对语言的精妙应用让这些熟悉的故事变成了全新的体验,让观众流连忘返。到1597年,他的名声快速增长——他成功为家族申请了一个纹章,购入了斯特拉福德第二大的房子,并且开始在宫廷为伊丽莎白女王一世(1558-1603年在位)表演。
莎士比亚在伦敦生活和工作期间,安妮·哈撒韦仍然和孩子们一起居住在斯特拉福德。据约翰·奥布里记载,莎士比亚每年会至少看望他们一次。在1596年,他11岁的儿子哈姆内特夭折。学界一直想要分析哈姆内特的死亡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否有影响,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尽管发生了这样的悲剧,莎士比亚仍在写作,他写了《约翰王》(King John),《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温莎的风流娘儿们》(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等,还在1596年到1598年之间写了《亨利四世》(Henry IV)的两个部分。接着,在1599年,他度过了职业生涯中最具创造力,最高产的一年——他写了许多经典作品,包括《亨利五世》、《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第十二夜》,并且很可能开始创作《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最初上演于1600年或1601年,它被认为是莎士比亚“伟大悲剧”之首,并且被许多人称为最伟大的英文文学作品之一。这次灵感的大爆发很可能是受到了环球剧场建立的激励。剧场建立于泰晤士河南岸,由莎士比亚、伯比奇家族和宫内大臣剧团的其他成员出资。环球剧场自其1599年开业到1613年毁于火灾为止都是伦敦最受欢迎的剧院之一。
删除广告
广告
环球剧场模型
Yair Haklai (CC BY-SA)
问题剧和十四行诗
1603年,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1603-1625年在位)继承王位,并成为了宫内大臣剧团的新资助者,剧团改名为国王供奉剧团(King's Men)。剧团的主要成员,包括莎士比亚在内,都被授予皇家侍从官(Grooms of the Royal Chamber)荣誉头衔并且穿着皇家制服参加了国王的加冕仪式。詹姆士一世时期初,莎士比亚戏剧的风格发生了改变——他写的喜剧变少了,转而集中于结合了喜剧和黑暗元素的戏剧。这些戏剧避开了传统体裁,被称为莎士比亚的“问题剧”,包括《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皆大欢喜》(All's Well That Ends Well)和《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Troilus and Cressida)。大概在同一时期,莎士比亚再次灵感爆发,写了另外几部被称为“伟大悲剧”的作品。《奥赛罗》(Othello)、《麦克白》、《李尔王》(King Lear)、《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都是在1604至1607年之间写的。
威廉·莎士比亚戏剧
John Gilbert (Public Domain)
1609年,154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由托马斯·索普(Thomas Thorpe)集成四开本出版。这些十四行诗莎士比亚很可能已经断断续续地写了几十年,并且可能只计划给朋友私下阅读,因为索普以出版不属于自己的作品而出名。无论如何,这些作品成为了莎士比亚作品中最广为人知、广泛阅读的一部分。这些十四行诗总体分为三个部分,探讨时间、贪欲和同性爱情主题。最前面126首是写给一位无名的“美丽年轻人”,叙述者用友善、崇拜,有时是爱慕的方式观察这位美丽却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男人。第127-152首是写给一位“黑女士”,语气更加色情。最后两首十四行诗,用学者凯瑟琳·贝茨(Catherine Bates)的话说,涉及“关于丘比特的刺激性神话寓言”(Kinney, 426)。学者们一直在争论是否可以通过这些十四行诗来窥见莎士比亚的生活,尤其是他的性取向——学者试图从莎士比亚的生活中找到“美丽年轻人”和“黑女士”的原型,并且找到了几位候选人,但是都没有确定性的证据。这些十四行诗还写给神秘的“W·H先生”,他的身份也疑云重重。
晚年和死亡
1610年,莎士比亚的创作速度慢了下来。此时他很可能已经放弃了表演——他的名字在1608年后不再作为演员出现在节目单上——并且写作速度逐渐放缓。他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是和其他剧作家联合创作。他和托马斯·默顿(Thomas Middleton,1580-1627)共同创作了《雅典的泰门》(Timon of Athens),和约翰·弗莱彻(John Fletcher,1579-1629)共同创作《亨利八世》(Henry VIII)、《两位贵族亲戚》(The Two Noble Kinsmen)和已失传的《卡丹纽》(Cardenio)。莎士比亚选择合作的原因,究竟是身体抱恙,需要帮助被迫选择合作,还是他计划退休,想要培养一位继承人仍然未知。无论如何,值得注意的是,在莎士比亚退休后,弗莱彻接替了他的工作,成为了国王供奉剧团的首席剧作家。1611年,莎士比亚创作了悲喜剧《暴风雨》,这是他独立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1613年,他和弗莱彻合作完成《两位贵族亲戚》,这是他离开伦敦回到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德镇安度退休生活前,完成的最后一部戏剧。仅仅数月之后,环球剧场就在一次《亨利八世》的演出中发生火灾,毁于一旦。
第一本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的标题页
Isaac Iaggard and Ed. Blount (Public Domain)
1616年3月25日,莎士比亚签署了他的最后一份遗嘱——学者大卫·贝文顿指出“三页的文件上每页颤抖的签名暗示了他的健康状况不乐观”(lxxi)。莎士比亚修改遗嘱的原因是他的小女儿,朱迪思,和她的新丈夫,托马斯·昆尼(Thomas Quiney)。但是仅仅一天后,就有消息揭露,昆尼有一个私生子;教会法庭要求昆尼做公开悔过,这让莎士比亚家族蒙羞。在遗嘱中,莎士比亚将绝大多数的遗产都留给了他的大女儿苏珊娜,而留给他妻子安妮的,只有“我第二好的床”。数个世纪以来,这离奇的遗产分配让学者们倍感困惑,并且为他们的婚姻又添疑云。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溘然长逝,享年52岁。他作为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享有盛名,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今,他的戏剧仍比其他任何剧作家的作品更加频繁地上演,人们仍在阅读他的十四行诗,感受经典作品中永恒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