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丹献出燕国督亢的地图,可荆轲思忖,仅凭地图,未必能确保秦王接见。
恰在此时,命运似乎伸出了援手,秦国大将樊於期因伐赵失利,为名将李牧所败,狼狈逃至燕国。
荆轲敏锐察觉到这是个难得的契机,他知晓秦王悬赏千金、封万户侯求取樊於期首级,便向太子丹提议,带着樊於期的头颅与督亢地图,定能引得秦王接见。太子丹听闻却面露难色,在他看来,樊於期走投无路来投奔自己,若恩将仇报取其性命,实在有违道义。
荆轲心急如焚,他深知时机稍纵即逝,索性自行找到樊於期,将秦王屠戮其家人的惨事如实相告,同时点明,献出首级,便能换来自己手刃秦王的机会,为全家报仇雪恨。樊於期听完,被荆轲的智谋与果敢打动,慨然自刎,将头颅交付荆轲。
万事俱备,太子丹寻来世间最锋利的匕首,涂抹上剧毒,藏于地图卷末,只待图穷匕见的致命一刻。荆轲还找来一位知心好友,一同精心谋划刺杀后的脱身之策,怎奈出发当日,好友因故迟迟未到。心急如焚的太子丹等不及了,匆忙为荆轲安排了秦舞阳做帮手。
据说这秦舞阳年少轻狂,13 岁就在闹市公然行凶,旁人只需瞧他一眼,便会吓得浑身发抖。
荆轲无奈,只能带着这个并不熟悉的搭档仓促启程。挚友高渐离心怀悲戚,赶到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他击筑悲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那悲凉的曲调,萦绕在易水之上,为这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冒险,增添了无尽的悲壮色彩。一路上,荆轲强忍着不安,反复向秦舞阳叮嘱配合刺杀的要点,预想种种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可秦舞阳却一脸满不在乎,只觉得凭借自己的勇猛,定能在关键时刻大杀四方。
终于,他们踏入了秦国的朝堂。那一日,气氛凝重得仿若能滴出水来,荆轲手捧樊於期的首级,神色冷峻;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紧随其后。
可当见到秦王嬴政的那一刻,秦舞阳瞬间脸色惨白如纸,身躯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起来,筛糠一般。嬴政见状,心生疑虑,开口问询。
荆轲心中暗叫不好,却迅速镇定下来,沉稳说道:
“启禀大王,此人来自偏远小地,生平头一回得见天子尊容,被大王您的无上威仪所震慑,还望大王恕罪。”
嬴政未再多言,却只准许荆轲一人上前。
荆轲缓缓展开地图,每一寸展开都似在拉扯着命运的丝线,嬴政的目光紧紧锁住地图,满是好奇与探究。就在地图完全展开的刹那,寒光一闪,匕首赫然露出。
荆轲反应如电,右手迅猛握住匕首,左手如鹰爪般扯住秦王衣袖,狠狠刺去。嬴政毫无防备,吓得猛地向后一缩,慌乱间,袖子竟被扯断。
挣脱束缚的嬴政急于拔剑反击,可那佩剑太长,加之极度紧张,一连三次拔剑,都未能成功出鞘。
无奈之下,他只能绕着大殿的柱子狂奔,躲避荆轲的致命攻击。
殿外的武士们虽心急如焚,却因未得秦王命令,不敢贸然入内;周围的大臣们也早被吓得瘫软,无人敢上前阻拦。
紧急关头,太医夏无且灵机一动,将随身携带的药匣子奋力抛向荆轲。趁着荆轲分神的瞬间,嬴政终于将长剑挪至背后,奋力一拔,寒光出鞘。嬴政持剑回身,狠狠砍向荆轲,一剑便斩断了他的左腿。荆轲应声倒地,却仍死死攥着匕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掷向嬴政,可惜只击中了大殿的柱子。
满身鲜血的荆轲自知大势已去,望着嬴政苦笑道:
“事不成,只因我本想活捉你。”
随后,便被蜂拥而上的武士乱刀砍死,而早已吓破胆的秦舞阳,也在殿外被剁成肉泥。
荆轲刺秦失败,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嬴政怒不可遏,即刻命令大将王翦挥师攻燕,大军直逼燕国国都,誓言不擒获太子丹绝不罢休。
燕王喜走投无路,为求一时苟安,忍痛将太子丹斩杀,献上首级,秦国才暂且收兵。然而,这不过是燕国覆灭前的短暂喘息。
公元前 222 年,秦军在踏平魏、楚之后,再度剑指辽东,燕王喜被俘,延续了数百年的燕国,终究在历史的尘埃中烟消云散。
荆轲刺秦,这段充满勇气与悲壮的故事,虽以失败告终,却深深烙印在历史长河之中。荆轲的孤勇,樊於期的大义,高渐离的悲歌,交织成一曲慷慨悲歌,让后世之人在回溯这段历史时,不禁为那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气魄所动容,也为命运的无常发出深沉叹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