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数字地面电视的覆盖
编辑
在中国,数字地面电视是作为国家免费提供的公益性电视服务的,因而凡是有数字地面电视的区域皆可以接收到免费电视频道。国家并推行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19]。
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同时发布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服务内容指出: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1]
2016年0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作的通知》,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确保通过无线(数字)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和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和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和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有线广播电视在由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过程中,保留一定数量的模拟电视节目供用户选择观看,有条件的地区可确定一定数量的数字电视节目作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2][3]
2021年03月30日,国务院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广电总局、中央宣传部要求为城乡居民提供电视节目服务,包括通过地面无线方式提供不少于 15 套电视节目;在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覆盖地区,提供不少于 25 套电视节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支出责任。[4]2023年07月30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发布,电视节目数量要求不变。[5]
由于中国采用的特殊的广电网络体制,即:中央电视台覆盖全国、各省电视台覆盖全省、以此类推,中国各地区建设数字地面电视网络时,都要满足各级别的电视台的收视需求。
中央电视台:免费电视频道范围为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等12个频道。由于上述信道複用的存在,这12个频道一般分为两个物理频道传输:一个信道用于传输综合频道、财经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科教频道、社会与法频道、新闻频道、少儿频道、音乐频道以及12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节目;另一个信道用于传输农业农村频道、纪录频道、戏曲频道、CGTN主频道[42],并留有约4套标清电视信号的空间,用于插入本地频道(最长时限为两年)[44][22]。
各省、市、县电视台的免费电视频道多寡不一,但是至少皆能保证有一个免费频道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方的央视地面数字信号可能需要将接收机设置为可接收加密频道的模式方可正常收看(但这些频道并不需要专门的接收机或IC卡,本质上仍属于免费频道)。
收费数字地面电视
编辑
2017年10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答复留言时表示:数字地面电视是各级政府向老百姓提供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节目是免费提供给老百姓接收的,目前总局未批准过加密收费数字地面电视[45]。
通用性
编辑
世界採用數碼電視規格圖
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数字地面电视同样使用DTMB制式,因而深圳、珠海等邻近地区的居民有机会收到港澳发射的数字地面电视信号[46],反之亦然(但港澳市场上售卖的接收机可能无法解码AVS和DRA编码的电视频道)。
其他的周边国家和地区,除巴基斯坦和老挝采用DTMB以外,数字地面电视皆使用DVB-T或DVB-T2制式,因而除非电视或机顶盒支持,否则无法互相收取。
市场竞争
编辑
虽然在中国所有的收视途径皆为国家垄断,但是不同的收视途径之间仍然有竞争。19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推动建设有线电视网络;2000年代以来卫星电视也开始有限度的向普通民众开放,通过“村村通”“户户通”在农村普及;201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三大运营商和中央台相继推出网络电视平台;2015年以后,各种新兴媒体形式使得无论是民众接收讯息的方式抑或是政府进行宣传的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不再成为主要的宣传方式,微博、微信、短視訊等取而代之。以上各类收信途径商业化模式更加成熟、内容更加丰富,使得中国的地面电视的市场自从模拟电视时代就不断被蚕食[47]。2013年10月29日格兰研究发布的2013年机顶盒白皮书显示,每年数字地面电视用户增量仅为百万级别,远远低于数字有线电视发展。有学者因而提出要进行地面、卫星协同发展[48];市面亦有“双模机”相呼应,如正版“户户通”接收机。2023年,随着广电总局整治“套娃式”收费工作的开展,一些不愿意付费报装有线电视或者IPTV的观众选择通过DTMB收看电视节目,“铁丝看电视”“晾衣架看电视”(即使用铁丝、晾衣架等金属制品作为简易天线连接到支持DTMB的电视机上)等方法也一度走红,让地面电视市场有小幅回暖趋势。在深圳等地,当地居民则选择自备天线接收高清的,不经任何过滤的原版香港地面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