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SC to close

ofo进军海外遇阻 不挣钱还是转移舆论?

ofo小黄车海外撤退潮:从快速扩张到战略收缩

资金压力与盈利困局下,海外市场由扩张转向精耕

成立不到一年半的ofo小黄车正加速收缩海外业务。据公开报道统计,自6月以来,ofo已陆续宣布退出或暂停在印度、以色列、中东、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1]。

公司官方将此调整称为“战略转型”。7月6日,ofo宣布海外市场进入第二阶段,聚焦新加坡、美国、法国等重点市场,同时表示将对海外团队进行“优化调整”[1]。此前六月初,已有消息称其海外事业部解散[1]。

业务收缩迅速落地:7月10日,ofo宣布逐步关停澳大利亚业务;7月15日退出德国柏林市场;7月19日被曝将大幅裁员北美员工并收缩美国运营城市[1]。此前,ofo已退出中东及以色列市场,并暂停印度除浦那外所有城市的运营[1]。

2017年,ofo与摩拜相继开启全球化布局,从东南亚到欧美日韩广泛投放,一度被视为“新四大发明”出海代表[1]。然而仅一年多时间,行业风向逆转。摩拜被美团收购,ofo则在股东矛盾与资金紧张中艰难独立前行,阿里转而加码哈啰出行,市场竞争格局生变[1]。

分析人士指出,ofo出海初衷在于弥补国内增长瓶颈、塑造品牌形象。互联网分析师葛甲认为,其海外策略本质为“虚招”,尤其在新兴市场采取数量扩张模式,一旦资金链断裂便难以为继[1]。电商分析师李成东直言:“客观原因是没钱了,根本原因就是不赚钱。”[1]

ofo海外扩张始于2016年11月的新加坡考察,2017年3月正式进入该市场,百日内用户破10万[1]。随后复制国内快速扩张模式,进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泰国等20国,至2017年底覆盖超50城[1]。截至2018年5月,新加坡累计订单突破2500万单,美国服务近30城,一季度订单超百万[1]。

但海外运营面临多重挑战:欧洲监管严格,东南亚基础设施落后且用户需教育,叠加车辆损坏、人力成本及政府关系等问题[1]。更关键的是,国内融资环境恶化。尽管ofo宣称完成8.66亿美元融资,但有报道称阿里投资因滴滴反对而被迫以单车抵押方式落实,融资真实性存疑[1]。

业内人士分析,ofo海外投放量仅占全球总量约1%,战略定位本就服务于国内融资叙事与品牌建设[1]。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指出,当前资金紧张下,粗放扩张不可持续,收缩海外可缩减开支,转向重点市场精耕,实现开源节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