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SC to close

穿越古今,都江堰的这三座古桥你了解多少?

清光绪四年(1878年),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施工,建成木桥,名“普济桥”。

1925年重建,桥面加宽。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木桥中孔被拆毁,战后修复时,增建了寨门。1958年,桥毁于洪水,重建时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定名为“南桥”。

1979年由灌县(都江堰)政府城建委主持修建,桥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

2008年一度成为危桥,后经近百名川西坝子的能工巧匠紧张施工,于2009年改建完成。

此次改建在桥梁左右两端增设了共8个龙头,桥头楼阁飞檐凌空,重檐彩绘,雕梁画栋,鲜艳夺目,屋顶的民间传说人物彩塑,栩栩如生。现代彩灯装饰使夜晚的南桥更加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今天的南桥人群往来,络绎不绝,来南桥走走看看,生活的滋味尽在其中。而且,民间还有"踩过南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说法哦~

安澜索桥

李冰建堰时始建,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何公何母桥”。全长240多公尺,飞架岷江南北,横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

古时名为“珠浦桥”,唐代诗人杜甫称其为“竹桥”。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大理评事梁楚重建,称“评事桥”。

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邑人何先德倡建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翼栏,桥长94丈,高7丈,宽8尺,取安度狂澜之意,定名“安澜桥”。清光绪丁亥(公元1887年)初秋,桥毁于水,知县朱樾卿再建。

1962年四川省水利厅拨款对安澜索桥进行了维修,改10根竹底绳为6根钢缆绳,改扶拦竹绳为钢丝绳,外缠竹篾保持旧观。1979年修建外江闸,将索桥下移100米重建。

安澜索桥的传说

相传清初桥毁坏后,平时凭舟渡江,夏季江水暴涨,渡客往往覆溺,幸运安渡者,又受到渡船勒索。

私塾教师何先德,关心民众疾苦,倡议修复竹索桥。他观察地势,测量距离,制作模型,确定方案,上报官府,在得到允许后,又亲自参预修桥。

索桥即将建成时,突然在一个风雨之夜断毁,官吏们怕何先德揭发弊端,借口他的过失,把他杀害了。

何氏无子,民众拥戴其妻何娘子,继承丈夫遗志,出面建桥。何娘子日夜苦思,按照丈夫的桥式,加设栏杆,终于将桥建成。

人们为了纪念何先德夫妇,又把安澜索桥叫作为“夫妻桥”。

青城山凝翠桥

凝翠桥位于青城山建福宫至天师洞之间的游山石道上,桥北依岩壁,下临深壑,四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是都江堰市典型的古桥,为都江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上对联写道:“瀑落瑶琴响,山幽薜荔封”,展现了凝翠亭那种幽静的氛围。

该桥始建不详,于清光绪二十六年重建,整体为木结构廊式桥,长9.3米,宽2.4米,桥下过水面为石券拱,在1.7米处起券;桥廊为穿斗式木梁架、歇山顶,杉树皮屋面,两侧置飞来椅作桥栏。

其在选址、建筑空间处理和艺术特色及功能便利性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对于研究青城山道家建筑,特别是道路、桥梁的营建,具有较大的意义。

这些大大小小的桥,在都江堰已经存在了超过百年,它们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极具观赏价值,很多文人墨客都曾站在桥上思考人生,创作出不少名篇。

除了上面提到的古桥,蒲泊桥、走马桥、玉带桥、青城桥、观凤桥等等与古堰儿女生活息息相关的桥,也将一直陪伴我们走向更好的生活。

小编按:都江堰保存至今大大小小的桥仍有很多,你走过几座?(图文据青城山都江堰,有删改,在此表示感谢~)

主编:刘 忠

值班编辑:代 阳

编辑:董 柳、龙再兴、黄小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